首页 > 科技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对话东华智慧城市董事长郭浩哲:逃离「内卷」和「跟风」,我们做对了什么?

科技 雷峰网 2022-01-20 15:46

 

“修路是为了方便车辆行驶,随着车数量的增多,要不断对道路进行升级,以前是水泥的,往后可能是沥青的,”东华智慧城市集团董事长兼CEO郭浩哲用修路的例子诠释了智慧城市的关键点。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朴素话语,既是对修路致富实践的认可,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人们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来看,显然国家已经打通了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脱贫之后,为了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国家提出了“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的概念。

其实智慧城市的概念是由IBM于2009年提出。相较于欧美国家,我国起步较晚,从2012开始至今已有10年的时间。在这一阶段不乏互联网大厂、科技企业以及初创企业的入局,但从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效果来看却鲜有成功案例,究其背后是技术人才的缺失?市场竞争的加剧?还是盛行的企业内卷之风?

带着这些问题,近期雷峰网与东华智慧城市集团董事长兼CEO郭浩哲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试图通过此次对话,找寻问题的答案。

“跟风”智慧城市,这条路不好走

其实科技圈的“跟风”现象一直盛行,在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之后,众多互联网企业、运营商企业、科技公司、金融公司参与进来,并成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力军。

诸如腾讯发布的“WeCity未来城市”战略,华为云构建的以应用为中心的云原生基础设施;京东云提出的“双网融合”的概念等,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众所周知,我国2014年将智慧城市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多数企业都是在2014年后才开始进军智慧城市赛道。但东华软件却先于其他企业嗅到了智慧城市给未来产业发展带来的商机。

东华软件的首发动作是在2012年,整合了集团内部优质资源发起成立智慧城市事业部,2013年成立了东华云,经过一年时间的探索,2014年成立了东华智慧城市集团。

谈及为何选择智慧城市赛道?

郭浩哲表示,其一全球化范围内智慧城市的概念不断被强调,不断被强调的理念可能对未来的产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其二2013年中国市场没人能讲明白智慧城市到底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做的企业少之又少。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东华软件赋予了我们资质、资金、品牌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支持,此外,东华积累了数千家的行业客户,给了我们很多尝试的机会,”郭浩哲补充道。

新事物往往蕴藏着机遇和挑战,而智慧城市带给企业的挑战往往大于机遇。据了解,2014年至2017年间,东华智慧城市集团主要是为城市搭建底层基础设施;2017年之后开始在基础设施之上做各种层面的应用。

而早期东华尝试了在移动互联网生态里构建网站、APP等方式去提升工作效率,改善民生,但当时老百姓的下载率、使用率以及用户体验都非常差。

与智慧城市服务商一样,各地智慧城市的实践并非一帆风顺,据郭浩哲介绍,2014年至2017年处于左右博弈期,这三年中国并没有特别好的案例和进展。初期政府最需要解决的是财政预算问题,当时能涵盖的IT采购项目比较少且城市服务体系在软件体系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很难带动一些更深层次的效果。

人才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人才万万不能

自2014年智慧城市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经过7年时间的发展,如今智慧城市建设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众所周知,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有成熟完备解决方案,作为极其复杂的城市数字化构建与运行体系,智慧城市包括了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安防、智慧园区等大量的子系统,而这些不同系统,不同属性要求一大批高素质、强能力、高层次的人才,即既懂IT又懂OT的复合型人才。

相关行业的专家曾表示,人才缺失的问题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短板。我们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要既懂大数据人工智能,又懂传统行业,特别是懂交通、能耗、电子政务等行业。

智慧城市作为一个新赛道,也存在招工难的问题,破人才短板已然成了该领域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作为东华智慧城市集团的领军人郭浩哲阐述了人才对于新业务开展的重要性。他表示,进军新领域首先是物色人才,没有人才我一辈子都不会去做这件事,只有人才聚集了,我才会不断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让真正人才成功是我做人做事原则。

但东华智慧城市集团的人才招聘并非坦途,据了解,3个人的初创团队到现在的1000多人的人才团队,东华智慧城市用了7年时间。

同时他坦言,团队的扩容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初期需要尝试不同的事情,但不见得获取收益。越往后会越容易,经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后,什么样的战争能胜利,什么样的技术方向要突破,什么样的人最重要,经营逻辑会越来越清晰。

雷峰网注意到,目前以东华智慧城市集团为依托,孵化出了智慧文旅、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园区、智慧教育等多个子研究中心。

下一代基础设施的“变”与“不变”

人才有了,技术才能更娴熟。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各家企业的招式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首先是构建底层基础设施的能力,然后在基础设施成熟的基础之上搭建场景应用。

城市的本质是“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聚集供给,在空间、环境、能源等有限资源条件下实现生产效率和市民幸福感提升的繁杂功能网络平台。”在此契机下,现在城市变革亟需解决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处理有限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与高速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以铁路、公路、电网等为标志的基础设施,支撑了以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为基本特征的历次产业革命和城市革命。那么到了新一轮的智慧城市变革,创新型基础设施将实现城市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

郭浩哲认为,2017年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分水岭。2017年前是第一代基础设施搭建期,2017年后是新一代基础设施的创新期。目前包含数据中心、摄像头等在内的第一代基础设施已经搭建完成。

我们原来所做的基础设施,只能达到智慧化城市基础设施的10%,甚至更少。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赛道,包含一二三产业以及多个子赛道。未来所有设备都要向智能化迈进,诸如智能井盖、智能厕所、智能路灯、智能摄像头等,这都需要构建一套更智能的底层基础设施。

“修路的目的是方便车辆的行驶,随着车数量的增多,要不断对道路进行升级,以前是水泥的,往后可能就是沥青的,”郭浩哲引用修路的例子诠释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关键。

如果说智慧城市建设所需是下一代基础设施发展的内因,那么新基建就是其外在推动力。据雷峰网了解,东华智慧城市正在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开展传感器的研究。

智慧城市“内卷”之路,行不通

人才和技术都完备了,下一个阶段是创造更大的价值。

正如前文所言,目前智慧城市赛道已经有了诸如腾讯、阿里、百度互联网大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运营商企业;京东、华为,以及用友、东华等在内的软件企业的入局。

其实对于智慧城市而言,以上这些企业大多是“跨界”而来,目的是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也是基于此,大多数人给这些企业的贴上了“竞争”的标签。

但想要城市更加智能往往需要用到非常多的跨领域跨行业技术,这不是一家企业能独立完成,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合作:互联网大厂和软件厂商的合作,运营商和科技企业的合作等等。

雷峰网注意到,2018年东华软件就与腾讯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获得了腾讯的投资。谈到合作,郭浩哲表示,方向选择总会有人质疑,但是能做的事情已经做过了,再做下去无非是小市场占有率的问题,仅仅在一个已经饱和的小市场抢占有率,不如换一个维度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这是选择合作的战略关键,当时与腾讯的合作就是我们技术融合市场融合的关键坚持。”

面对市场上优秀的云厂商,为什么选择腾讯?

郭浩哲解释道,我们在判断选择哪个互联网公司时,发现腾讯的产品在服务的连接上最具备核心优势,而当年东华想的就是想把应用场景服务做深,服务做深就需要微信和企业微信这样的科技产品连接器。

同时腾讯作为互联网大厂也需要行业分析能力和落地交付能力,大家组合起来肯定会有化学效果。

据悉,仅2018年东华智慧城市团队就联合腾讯云发布了多款产品,实现了超过50个项目的合作;2020年东华软件与腾讯云等联合中标数十亿项目;2021年腾讯云与东华软件深化战略合作,在数字政府、智慧产业、智慧医疗等领域将持续展开紧密合作。

参与建设智慧城市的企业并非十项全能,而是各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但都是在释放自身的核心能力。华为的核心基础设备、京东的电商物流资金流、腾讯的社交连接、平安金融科技服务都是不断延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优势。

写在最后

智慧城市已然成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选择。

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从目前来看在智慧城市建设进程来看,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对于需求方要积极拥抱智慧城市,进行智慧实践;对于智慧城市服务商,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城市的建设需要不断更新迭代产品,提高服务能力。

智慧城市建设仍旧任重道远,路虽远行则将至!

作者丨何思思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以上内容转自“雷峰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 4162SKX

责任编辑: 4162SKX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