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至11日,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于乌镇正式召开,本次峰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在为期三天的议程中,重点围绕展览展示、产品新技术发布和人才相亲会三大板块进行了内容分享及成果发布。作为科技行业领先品牌,vivo受邀参加了“互联网之光”博览会活动,并在11月9日举办了智能车载创新解决方案发布会,向业界展示了vivo在车联网方向上新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vivoIoT产品总监于雯展示智能车载创新解决方案
在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十年间,市面上的手车交融方案大多是以企业自身生态闭环为出发点而远离用户真实需求,最终导致用户使用体验感割裂,从行业发展来看,这无疑限制了车内外空间互融互联体验的进阶之路。
“vivo在进入车联行业伊始,就把自己的定位聚焦在解决当下用户的痛点上。我们希望用户能从全家桶的封闭生态中解放出来,不再被限制和绑架。”vivoIoT产品总监于雯在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讲道。
vivo展示智慧出行新生态
基于此,为更好适应、满足用户对于车机系统的使用需求,推动行业现代化、智能化发展进程,vivo在此次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也重点展示了其在智慧出行新生态领域的新能力,力求以全新智慧车联产品vivo智能车载3.0实现跨设备、跨品牌的手车互联互融。
vivo始终坚持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打造极致的用户体验,多年来,vivo以此为基准不断进行创新性探索和实践,此次vivo智能车载3.0在智慧出行新生态则也不例外,其在服务接力、游戏座舱、秒传分享以及手车画屏等层面展现出极强的协同能力,涵盖导航、影音、文件分享、游戏娱乐等多维功能,让用户在众多高频使用场景中感受到了便捷、高效、统一的体验。
现场展台
在服务接力层面,vivo智能车载3.0可快速打通手机与车内的导航数据,通过车机无感连接,实现高德地图导航路线接力,免去车内手动输入导航路线的步骤,大大提升出行效率;面对停车位置与目的地不一致的情况,系统则可在用户下车后自动转为步行导航,并实现在手机上的接续,助力其顺利到达目的地;此外,也可实现手机视频等内容直接流转到车。通过多场景全方位覆盖、多应用全链路打通,提升用户使用体验,让出行比想象中更丝滑、更便捷。
游戏座舱GameKit可以通过将手机的硬件能力“原子化”,实现与车内娱乐屏的快速无感连接、低延时投屏、实时触控反馈等特性。此外,Gamekit还能联动车内氛围灯、座椅震动和座舱的音频系统。通过手机+座舱深度融合,实现车内游戏场景沉浸式增强,让每一局游戏,都有更身临其境的体验,让车内游戏场景更加立体。
现场展台
秒传分享ShareKit基于P2P快速连接及近场短连接技术,可以让用户按照自己习惯的系统级交互方式,实现手机和车之间高效地分享文件、图片、音视频等内容,让跨品牌、跨端内容分享更加便捷。此外,手车画屏FusionKit,则可实现手机上所有应用、快应用、服务卡片直接通过画屏技术显示在车端。
vivo智能车载3.0真正让手机与汽车之间形成应用生态的优势互补,从而打造出一个高效、便捷的“第三空间”,为用户带来了更丰富的生态体验,也为行业在车机系统的融合性发展上提供了全新思路。
vivo近年来在车联网领域持续深耕,更是携手联合手机厂商、主流车企、Tier 1等110家上下游相关方,成立智慧车联开放联盟,与联盟伙伴共建手车互联、车钥匙等方向产品、技术、生态的协作,共促产业发展,获得了行业伙伴的认可和积极响应。
现场展台
vivo表示将带头把智慧出行新生态的能力,推广到智慧车联开放联盟中,推动能力标准化、平台化进程,与联盟伙伴一同赋能车联网行业,为用户提供更极致的产品体验。在发布会现场,vivo更是正式宣布将基于与比亚迪的长期合作,与腾势link达成开放合作,力求以开放共赢的态度,与行业伙伴共建智慧出行新生态的繁荣!
腾势汽车东部区域经理 郭文钦
vivo在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展台涵盖了智慧出行和智能家居两大场景。在智慧出行中,通过现场的汽车、手机产品可体验到vivo智能车载3.0的产品功能,感受手车互联互融所带来的高效、便利的操作体验;在智能家居场景,使用vivo智慧生活App,可以体验不同品牌的智能产品统一控制,通过智能场景编排功能可以实现不同类型的智能产品联动控制,打造属于自己的智能场景联动体验。
现场vivoIoT展台
vivoIoT聚焦用户核心场景,深耕智慧出行、智能家居、智慧办公、运动健康、影音娱乐五大场景,持续推出新功能,提升用户体验。截止目前,已支持90个品类、4600多个SKU。vivo将持续打造IoT平台,让科技服务美好生活,携手生态合作伙伴为用户持续共建万物智联体验!
TOM2022-11-10 10:2711-10 10:27
TOM2022-11-10 10:2711-10 10:27
驱动中国2022-11-10 10:2711-10 10:27
驱动中国2022-11-10 10:2011-10 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