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千载飞天梦 中华有英雄(“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之航天科技③)_TOM科技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千载飞天梦 中华有英雄(“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之航天科技③)

2017-11-11 15:02 人民网   

 

“空间科学奖章”,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今年6月新创设的奖项,旨在表彰对空间科学探索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公众人物或组织机构。该奖2017年首届评选即向勇敢征战太空的英雄航天员群体表达了崇高敬意,评选出的4位获奖者均为航天员,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杨利伟。

作为中国首个出征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无疑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标志性人物,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出色的表现,把中国航天事业提升到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之上,十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稳步推进,成功实施了一系列载人航天任务,不仅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突破,而且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历经考验、极富实战经验的高素质航天员队伍,他们不仅是中国建设航天强国的生力军,而且是人类太空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担当大任表现让人惊艳

2003年10月15日,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迎来了中国航天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时刻,搭载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的神舟五号飞船随长征二号F火箭冲天而起。经过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旅程,杨利伟返回陆地,迈出舱门面那一刻,他留下了那句振奋人心的感言:“这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中国自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杨利伟出征仪式的画面定格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人们在仔细打量着身着航天服整装待发的英雄的同时,可能也注意到他左右两边各一位深蓝色制服、精神抖擞的小伙子,他们全程陪伴并护送杨利伟登上开往发射场区的车。他们就是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航天员聂海胜和翟志刚。2005年10月12日,聂海胜与队友费俊龙搭乘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在轨运行逾115小时后成功返回。中国实现两人飞船发射和安全运行,并进行了地球表面骨细胞、心脏医学、数字照片及测试飞船等科学实验。约3年之后,2008年9月25日,翟志刚携手队友刘伯明和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升空。两天后,翟志刚穿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圆满完成中国首次空间出舱任务。2012年6月和2013年6月,女航天员刘洋和王亚平先后分别与队友景海鹏、刘旺,聂海胜、张晓光组成三人乘组,搭乘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进行了长达13天和15天的太空之旅,圆满完成了包括与天宫一号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在内的各项试验。2016年10月,景海鹏、陈冬乘组搭乘神舟十一号升空,之后与天宫二号实现空间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在轨运行30天,把中国持续载人航天飞行时长纪录刷新至33天。

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至今已有14年,共有11位航天员经历实战考验。超级稳定的心理素质和严守规程的动作操作使得他们的表现让人惊艳不已,也大大推进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而他们也赢得了崇高的荣誉。今年“八一”前夕,航天员大队被记一等功,景海鹏作为航天员优秀代表被授予“八一勋章”和证书。

批次培养形成精干梯队

荣誉不仅属于那些奉命出征太空、名字为人们所熟知的航天员,那些多年来忠于职守、默默奉献的“幕后”航天员们也应该被人们所认识和歌颂。据报道,目前,我国已经分两批选拔和培养了21名航天员。

第一批为14名,均为男性。其中包括陈全、潘占春、邓清明、赵传东、吴杰、李庆龙等6位,他们虽然还没有执行进入太空的任务,但是各个都很出色。比如吴杰和李庆龙,他们是中国最早的两位航天员,曾在俄罗斯加加林太空训练中心长期训练。受训期间,吴杰获得了联盟飞船指令长荣誉。而李庆龙主攻“太空行走”,并以优异成绩获得“国际航天员”证书,他也是杨利伟的训练老师。

第二批航天员共计7名,他们是刘洋、王亚平、陈冬、蔡旭哲、叶光富、汤鸿波、张陆。与第一批相比,他们的平均年龄低约10岁,可以与之形成很好的梯次搭配。事实正是如此,刘洋、王亚平、陈冬已经与第一批队员合作执行太空任务。其他4位也都是优秀空军飞行员出身,并接受了系统全面的航天员培养训练。

天舟一号飞行任务的顺利实施标志着中国稳步迈进“空间站时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空间站建成后,载人飞行的频率会更高,乘组飞行的时间会更长,需要更多的航天员执行任务。为满足这一需要,中国将启动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今年7月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向媒体透露说,为了适应下一步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营,今年计划选拔第三批航天员。杨利伟特别强调,选拔工作改变之前全部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的做法,会面向社会选拔一些具有工程背景的科研人员或技术人员。他们加入进来后,将执行空间站或航天器的维护、维修、组装等任务。周建平强调,航天员选拔一方面要扩大专业领域,另一方面也要突破地域范围,让港澳台同胞有机会参与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一起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合作训练肩并肩共成长

航天是全民族的事业,充分发挥港澳台同胞的聪明智慧,建成一流的航天员队伍是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从探索太空、推进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角度而言,这还不够,必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大力推进国际航天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这既是中国航天发展一直奉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又是几十年来推进自身航天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在航天员培训领域,中国一方面坚持自主创新,摸索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系统,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追求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中国航天员中心党委书记李新科表示,只有加大国际交流,中国建设航天强国的步伐才能更大。他非常赞赏中欧在航天员培训合作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他介绍说,时任欧洲航天员中心主任2013年率团访华时,中、欧在载人航天领域上达成了合作意向,其中包括派中国航天员参加欧方进行的洞穴训练。据此,中方派2名航天员赴科隆参加了为期5天的人类行为绩效技能培训,之后又派出一名航天员参与撒丁岛洞穴训练。今年8月,中方在山东烟台海域组织实施中欧航天员海上救生训练,2名欧洲航天员与中方同伴一起,完成了海上自主出舱、海上生存、海上搜救船救援及海上直升机悬吊营救等科目。

对此次合作训练的效果,中国航天员中心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表示,训练进一步验证了航天员海上救生训练方案、海上营救方式、海上自主出舱方法与程序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为空间站任务应急搜救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次训练为载人航天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组织实施模式,为开展国际合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参与训练的欧洲航天员马蒂亚斯・约瑟夫表示,中国同行的训练质量很高,训练方式很有特点,他从中收益良多,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再来中国参加相关训练。

中国空间站建设和运行管理将成为国际航天员训练和实战的新契机。杨利伟表示,未来的中国空间站欢迎国际合作,不仅在设计上将能与其他国家航天器对接,而且在设备研制、空间应用、航天员培养、联合飞行等方面拓展交流合作,努力为包括各国航天员在内的航天人提供科研和实验机会,满足空间探索及空间资源利用等需要。

 

责任编辑: 3858NCY

责任编辑: 3858NCY
广告